ued体育-CBA选秀大会,食之无味弃之可惜?

七月的最后一个周末,CBA选秀大会在青岛如期举行,当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念出状元签归属时,现场响起的掌声似乎比往年轻了ued体育几分,这是CBA选秀大会的第九个年头,与首届仅有20人报名、1人中选的窘况相比,今年有71名球员参选,14人被职业俱乐部选中,数字上的进步难掩现实的骨感——当各俱乐部代表陆续离开会场时,不少篮球圈内人私下交换着同样的观点:“选秀大会的存在感,一年不如一年了。”

热闹的表象与尴尬的现实

选秀现场布置得一如既往地隆重,巨大的LED屏幕循环播放着参选球员的集锦,各家媒体的长枪短炮对准着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们,然而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,除了拥有前几顺位的俱乐部派出总经理或主教练到场,多数球队只派遣了球探部门代表出席,选秀过程中,多支球队直接放弃选秀权,某南方俱乐部代表坦言:“我们研究了所有参选球员,确实没有找到能进入轮换阵容的。”

CBA选秀大会,食之无味弃之可惜?

这种尴尬在数据中得到印证:本届选秀71名参选球员中,大学生球员39人,俱乐部推荐球员18人,草根球员仅2人,最终14名被选中的球员里,大学生球员8人,俱乐部推荐5人,草根球员再次全军覆没,更值得玩味的是,被选中的俱乐部推荐球员基本都来自各CBA俱乐部的青年队,这实际上成了球队“回收”自家青训产品的一种形式。

CBA选秀大会,食之无味弃之可惜?

“现在的选秀越来越像走过场。”一位长期跟踪CBA的记者表示,“除了前几顺位还有些悬念,后面的选择很多都是例行公事,各俱乐部更依赖自己的青训体系,对选秀球员的投入和耐心都有限。”

青训体系的“护城河”

CBA选秀大会面临的根本困境,在于与中国篮球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。

“在现行体系下,顶尖苗子早在十三四岁就被各省市体育局和俱乐部青年队锁定。”某CBA俱乐部青训负责人透露,“一个在青年队训练了五六年的球员,无论是战术理解还是身体条件,都比大学球员更适应职业联赛。”

这种差距在数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,过去八个赛季通过选秀进入CBA的127名球员中,至今仍能在联赛稳定出场的不超过20人,能担任主力位置的更是凤毛麟角,相比之下,各俱乐部自行培养的年轻球员成才率明显更高。

“大学篮球和专业青训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。”北京某高校篮球队教练坦言,“我们的训练时间每天最多4小时,还要兼顾学业,而职业俱乐部的青年队每天训练6-8小时,全年训练时间超过300天,这种差距不是靠天赋就能弥补的。”

薪资结构也加剧了这种不平衡,根据CBA规定,选秀状元的保障工资为50万元,而俱乐部自行培养的同等水平年轻球员,年薪往往在30-40万元之间。“对俱乐部来说,用自己熟悉的青训球员风险更小,成本更低。”一位球队经理直言。

大学生球员的两难处境

来自厦门大学的李伟在第二轮被选中时,脸上的表情复杂多于喜悦。“我知道进入职业队意味着从零开始。”这位CUBA全明星球员说,“在大学我是绝对核心,到了CBA可能连替补席都坐不上。”

这种心理落差是许多大学生球员必须面对的现实,CBA球队对选秀球员的容错率极低,往往给不了太多适应时间,上海队去年选中的一名前锋,整个赛季仅出场3次,总计不到20分钟。

“球队没有时间慢慢培养你。”上赛季通过选秀进入联盟的后卫王鑫说,“青训球员和教练组磨合了好几年,教练了解他们的特点,我们这些‘外来者’需要立即证明自己,否则很快就会被边缘化。”

这种急功近利的氛围导致了许多悲剧性的结果,2021年的选秀状元,因无法适应职业联赛强度,两个赛季后便黯然退役,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,过去三届选秀球员中,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离开CBA。

改革之路在何方

尽管面临重重困境,但完全取消选秀大会并非明智之举,在中国篮协相关负责人看来,选秀制度的存在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:“它为不同背景的球员提供了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,哪怕这个平台目前还不够完善。”

多位专家建议,选秀制度需要更彻底的改革,首先可以借鉴NBA的选秀权交易制度,允许俱乐部交易选秀权,增加选秀的灵活性和价值,其次应该建立更完善的培养机制,比如设立专门的“选秀球员培养基金”,帮助球队减轻培养成本。

更重要的是打通大学生联赛与职业联赛的通道。“应该允许球员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保留选秀资格,或者实行弹性学制。”清华大学男篮主教练建议,“这样既能保证球员接受高等教育,又不耽误职业发展。”

也有声音主张更激进的改革。“或许应该强制各俱乐部必须给选秀球员一定的出场时间保障。”某篮球评论员表示,“比如规定每队必须有两名选秀球员进入轮换阵容,否则将面临处罚,虽然这听起来有些行政干预,但在现有环境下,可能需要这样的强力措施才能打破僵局。”

鸡肋之外的思考

夜幕降临,选秀会场逐渐安静下来,工作人员开始拆除背景板,清洁工打扫着满地彩带,一个细节耐人寻味:在选秀大会开始前两个小时,CBA夏季联赛正在同一场馆的另一块场地进行,观众席上座率超过七成;而选秀大会本身,除了球员家属和媒体记者,鲜有普通球迷到场。

这种对比或许揭示了选秀大会的真正困境——它还没有在球迷文化中扎根,在美国,NBA选秀是全民关注的盛事,每个新秀都被赋予改变球队命运的期待,而在CBA,选秀更像行业内部的例行公事,缺乏足够的情感联结和文化积淀。

“改变需要时间。”姚明在选秀结束后对记者说,“我们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而否定选秀制度的价值,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中国篮球的发展道路。”

确实,从首届只有1人中选到如今每年有十余人获得机会,进步虽然缓慢但确实存在,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选秀大会是不是“鸡肋”,而在于整个中国篮球人才体系如何更好地衔接,当校园篮球与专业青训的差距缩小,当各俱乐部真正重视起这个人才渠道,选秀大会才能摆脱如今的尴尬境地。

选秀大会的存废之争,本质上是中国篮球转型期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,在这个意义上,它的“鸡肋”之感,或许正是改革必须经历的阵痛。

标签: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返回顶部